2016-01-04 | 作者: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Shih Yuan

漁源急速枯竭 中研院:海洋保護區的設立迫在眉睫

《重點摘要》北海岸魚種近30年來只剩下4分之1,但政府在海洋保護上的努力卻仍相當不足。中研院積極推廣「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教導民眾挑選可食用的魚種,並宣導成立海洋保護區,且落實執行,才能讓台灣下一代還有野生魚種可吃。

 

根據中央研究院20151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的論文指出,北海岸魚種近30年來銳減4分之3,但政府在海洋保護上的努力卻仍相當不足。放任情勢發展下去,台灣很快就將面臨捕不到野生魚的窘境。而中研院負責該研究的學者邵廣昭數年前即開始推廣「海鮮指南」,教導民眾如何透過消費選擇減少對生態的衝擊,但他仍表示,以政府之力劃設海洋保護區,才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人類多年的過度捕撈及汙染環境,海洋生態已面臨嚴重枯竭。研究指出,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15年就減少一半,按照此趨勢看來,再加上沒有相關海洋保育對策,台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

邵廣昭團隊20年來到處宣導推動成立海洋保護區,他說,台灣海域只要10%畫為保護區護漁,且落實執行,是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才能讓下一代還有野生魚種可吃。政府一天到晚辦魚季,鼓勵大家吃魚,殊不知魚源快速枯竭的殘酷事實。5年前他開始印製發送「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小冊子,建議民眾挑選養殖或沒有生存危機的魚,用「吃」搶救海洋生態。雖然民眾觀念已有改變,但仍趕不上撈捕的速度。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購買海鮮時,建議依循以下原則。

1.常見種(量多) > 稀有種

2.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3.迴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4.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5.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6.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量高)

7.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8.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9.購買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等(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10.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1.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關於「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的完整內容請參考連結。

 

圖片來源Jiashiang

資料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