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7 | 作者:CSRone

低碳風暴來襲 台灣廠商須正視

《重點摘要》國際供應鏈的上下游開始面臨低碳風暴的壓力,若未能順應減碳潮流而調整的業者,可能面臨失去市場的風險。另外,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點出,台灣低碳市場不夠在地化,多數技術出口,卻未能在台灣本土就近利用,台灣過去10年化石燃料進口不減反增。

 

節能減碳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現在連國際供應鏈的上下游也面臨「未達減碳標準可能會被取消供貨資格」的壓力。例如,美國蘋果公司今年10月宣布推動中國合作夥伴減碳;而為了回應客戶要求,鴻海集團同意2018年前在大陸廠區裝設400百萬瓦的太陽光電。所以,企業供應鏈及國際間對於減碳的要求,對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大。

另外,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認為,「低碳市場在地化」很重要,台灣企業做了很多低碳創新,卻沒有本土市場。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居全球領先地位,產品卻有98%出口;更諷刺的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產業,但過去10年化石燃料進口依存度不減反增。雖然國際供應鏈尚未發出要求配合減碳的主流訊號,所以台灣公司面對的客戶要求還沒有碳的因素,但已有個別公司承受壓力,很多產業也陸續出現相關要求,促使部分公司發展綠色產品及碳減續效管理。

政府應將強制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適用對象擴大至所有上市櫃公司,揭露企業經營對環境的影響。企業也應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政府應以行動展示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誘發企業投資低碳技術創新。台灣企業一旦嗅到商機,就有機會迎頭趕上。

 

 

圖片來源Richard Walker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