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7 | 作者:中央網路報

翻新舊電腦 中原大學結合企業歡喜行公益

《重點摘要》中原大學電子系師生團隊是全國唯一常態性公益電腦修復的大學團隊,學生固定排班維修企業捐贈的舊電腦,維修後的電腦鎖定公益團體捐贈。這些愛心電腦最遠到達台東、屏東偏遠山區,甚至有已畢業學生,帶領任職公司同事,遠赴非洲將同樣的愛心傳向國際。系上希望透過學生及被捐贈者給予的回饋,可以傳承科技對社會的正面影響與責任。

 

中原大學電子系師生團隊是全國唯一常態性進行公益電腦修復的大學團隊,透過系主任張耀仁開設的「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課程,學生固定排班維修企業捐贈的舊電腦,還為電腦設計了獨一無二的身份履歷,鎖定公益團體捐贈,提供「開機即用」,這些電腦最遠到達台東、屏東偏遠山區,甚至有任職資策會的畢業學生,帶領員工及同事,將同樣的愛心傳向國際,遠赴非洲肯亞、衣索比亞等地。

本月6日上午在中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舉行的服務學習成果發表會,電子系張耀仁主任開設的「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課程,由學生透過發表會形式介紹二手電腦翻新再利用的學習成果。

張耀仁自2006年起即開始帶著學生團隊整修二手電腦,2012年則正式與微軟公司和開拓文教基金會合作,透過科技濃湯計畫,啟動無經費補助且無限期的「非營利組織二手電腦捐贈」專案。開拓文教基金會蔡淑芳執行長表示,雖然很多大學都有公益電腦修復活動,但中原大學電子系是全國唯一常態性進行公益電腦修復的學校單位。

開拓文教基金會管控企業捐贈電腦來源,並建立稽核制度,每台被捐贈的電腦都有一組序號,捐贈的企業可透過系統確認該台電腦是「維修中」或「已送出」的狀態。中原大學電子系師生則進行電腦翻新修復,再搭配微軟捐贈的正版作業系統與文書軟體,以提供非營利組織的受贈者每台皆「開機即用」。

中原大學電子系的同學們除了固定排班輪班維修,並自發性的為電腦設計了「電腦履歷表」,做為各階段維修紀錄,經手維修者需簽名以示負責,確保受贈者能「開機即用」。捐贈出的每台電腦會附上專屬的「電腦履歷表」,讓受贈單位清楚明瞭電腦的維修歷程。而送出後的電腦還有「回流」機制,若有損壞甚至可以送回維修,讓受贈者得到最大的捐贈效用。

除了微軟及開拓文教提供的外部資源,主要仰賴電子系核心研究生團隊持續經營努力。張耀仁強調,若非這些同學的熱忱,翻新電腦的公益志業就不可能持續下去。就讀電子系碩士班二年級吳國志,自大三起即與張主任合作專題計畫而開始接觸翻新電腦的工作,經過幾年的實際動手訓練,目前擔任課程的的種子教官,帶領維修的學生團隊。就讀碩士班一年級的高嘉駿,則負責外系同學維修工作排班和技術指導。同樣就讀電子系碩士班一年級的呂坤隆,更為自己設定每天至少維修5台電腦的目標。

默默耕耘擔任幕後維修工作的師生團隊,幾年來的成果也透過校友再次發酵。一位電子系畢業12年的莊姓校友,現目前任職資策會擔任專案經理,曾因為課程自發性的帶領員工及同事,遠赴非洲肯亞、衣索比亞等為非營利組織架設電腦教室,教導當地居民電腦課程及負責維修工作。

張耀仁表示,在2014422日的世界地球日有美商在台協會600個會員公司,都共同響應加入企業捐贈電腦的行列,因此2015年總共收到220台捐贈電腦,為歷年捐贈數量最多。目前師生已修復完成並送出45台,發表會當天更有30台翻新完成的再生電腦準備送出。而過去五年來,每年皆維持50100部電腦的維修量。

而維修翻新的電腦,最遠送到台東屏東偏遠山區,志工也曾前往桃園平鎮的得恩社區關懷中心,協助佈建電腦教室,讓關懷中心的國小學童們能學習電腦並使用電腦完成作業。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表示,幾年來擔任中介單位的角色,收到受贈者的回饋意見甚多。台東一位教會牧師,在收到張主任師生團隊修復的電腦,發現每台電腦都有專屬的「履歷表」,便拍照回寄mail表達他們的感恩。

 

當前發展雲端科技的時代,持續9年的電腦翻新工作,曾被外界質疑拆解維修不屬於「高科技」的行為,透過學生及被捐贈者給予的回饋,張主任對再生電腦的志業將持續下去,希望可以繼續傳承科技對社會的正面影響與責任,並發揚服務學習的精神。

 

圖片來源Magic Madzik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