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 作者:工商時報/陳碧芬

張大為 B型企業認證推手

《重點摘要》中華徵信所總經理致力推廣台灣企業取得B型企業認證,近期台灣成全球獲得認證增加速度最快的國家,提升台灣企業永續發展的能見度,他也相信台灣未來也是可以推動的。

台灣的全球財經排名,近期出現一項罕少的訊息:「B型企業認證」的增加速度,全球最快!首屆B型企業亞洲年會也甫在台灣順利進行,全球1,696家企業獲得認證的B型企業,由各地區代表來台熱情與會,見證台灣對於推動B型企業的承諾,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和一群業界知交,正是此項活動的真正推手。

為能讓B型企業認證從台灣走向亞洲,他們爭取到亞太B型企業協會在台設立,大家都在百忙中,以志工投入,張大為也扛起亞太B型企業協會首任理事長的職務。

張大為,因為經營的公司中華徵信所,450年來都在為台灣的企業打分數,例如「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等,在市場上還小有名氣;然而,他習慣上,會以「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當作開頭。

跟著台商挺進大陸

張大為認為,自家公司就是典型的台灣中小企業,屬於這塊土地上120萬家公司的一員,公司發展的歷程與絕大部分台灣中小企業都很像:剛創業時,有一項可以掌握的核心業務(企業徵信),卻遇上徵信資料不是容易取得、特別是公司財務,於是投資建立自家的企業資料庫、培養研究分析人員從公開數據「耙」,再跟著台商的腳步走進大陸市場,親眼見證大陸光怪陸離的市場現象,及至近年最新決定,在台灣更扎實地經營,為這片土地作出貢獻。

積極投入社會企業

「永續發展,肯定是台灣從現在起到未來50年都需要的」。擔綱經濟運作的企業界,大企業、上市櫃公司投入社會責任(CSR)的推動,會有台灣證交所、金管會接軌國際的企業社會責任準則等,協助佐證績效,「那像我們中華徵信所的120萬家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有沒有其他可以參考、又能國際接軌呢?」張大為說,中華徵信所過往都在評分企業財務指標,在倡議社會責任的潮流中,是不是評等內容也該有所調整?

基於此一理念,張大為開始接觸「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也以個人身份投資了好朋友籌募的第一支公益創投,進而認識更多投身社會公益的產學人士,像從台經院跳槽鴻海集團的楊家彥等。這群相見恨晚的朋友們,有許多相似背景和條件:具財經專業能力、有國際接軌經驗,認同企業組織化及產業運作才能擴大要素綜效,願意嘗試創新模式,因緣際會下,大家一起發現國際間正在興起的「B型企業認證」。

施振榮大力相挺

B型企業認證」甫在近年由美國B型實驗室發起,出發點是認同「企業」為社會活動的成員之一,邀請企業主動「檢視」自己,看看企業經營利益(benefit corporation)有沒有慎重思考符合社會的public benefits(公共利益)、common benefits(共同利益)等等,以妥當參與永續發展的推動。該實驗室認為,這般的想法不該只有在個別國家、或個別市場來做,而是世界各地都值得一起參與。

「原來,這也是替企業打分數的一個評鑑系統,但能通過認證的企業,不只要看財務,要看更多!」張大為抱持實驗的心情,規劃中華徵信所提出申請,細讀了國外送到的申請細項,包括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影響力商業模式等鉅細靡遺,即使公司治理項目,也不是董事會說說而已,必須訴之於文件,變成書面資料,形成公司制度或政策,「才能讓很多事情可以承傳下去」。

張大為一邊申請認證、一邊調整自家公司的管理,也呼朋引伴一起參與,卻被笑說,「都是小企業在做啊?!」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及時挺身而出,「B型企業和我在講的『王道』,都不是市場主流」,但是,在創造社會價值上面,卻是真正地領導趨勢,如果沒有這些新的突破點,舊的生態是難以發生典範轉型。

翻轉台灣企業生態

張大為說,台灣雖然是認證速度最快的市場,現在也不過8家,然而以台灣120萬家中小企業計算,只要有10%的企業能出來做,台灣的企業與社會生態一定會不一樣,「我相信,可以推動的了!

《延伸閱讀》

l   B型企業DOMI綠然能源 節能減碳兼作環境教育

l   B型企業成國際投資趨勢 台灣增幅居亞洲之冠

l   台灣B型企業系列整理報導

l   中華徵信推B型企業 社會責任大有可為

l   台灣B型企業新趨勢

 

解B Corporation

圖片來源:Mon Œil

資料來源:中時電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