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5 | 作者:上下游News&Marke

透明才有信任 丹麥:人人都能監督 政府不敢亂來

《重點摘要》由台大公衛學院、立委吳焜裕舉辦的食安高峰會,第二天議程聚焦在「建立消費者信任感」,德國消費者保護團體Food Watch副主任Matthias Wolfschmidt表示,「即使有獨立風險評估機制,但政府面對業者利益損失壓力時,還是會隱藏某些訊息,業者遊說團體力量還是高於消費者團體,消費者資訊還是相對不對等。」而丹麥有機農產銷售平台Aarstiderne 執行長 Annette Hartvig LARSEN表示,「丹麥政府花了很長的時間建立信任,丹麥每個人都能透過社群媒體,監督政府、指出政府施政錯誤,而政府也沒辦法掌控人民發聲,這樣的互動關係,讓政府不敢亂來,人民也有高度信任」。

德國消保團體:透明度很重要,保障民眾選擇權
歐盟有完整獨立風險評估機構,但食安就沒有疑慮?德國消費者保護團體Food Watch副主Matthias Wolfschmidt卻表示,「這些機制很好,但當資訊實際進入政府官僚體系之後,一切又會變調」。

Matthias Wolfschmidt指出,「目前歐盟會員國政府的資訊公開、透明做得還不夠好」,政府面對業者利益損失壓力時,還是會隱藏某些訊息,「業者遊說團體力量還是高於消費者團體」,消費者資訊還是相對不對等。

歐盟食安法令是通則,沒辦法要求所有會員國都用同一套方式運作,各會員國可以依據自己的國情操作,Matthias Wolfschmidt表示,「丹麥透明追溯做得很好;德國卻還在原地踏步」,從2013年爆發的馬肉醜聞,就能窺知政府資訊仍然不夠透明。

Matthias Wolfschmidt再三強調,「透明度是個重要的目標」,業者往往希望透露越少資訊越好;但對消費者來說,資訊卻是越多越好,「以不合格率來說,應該直接揭露不合格廠商名稱,而不該只是提供不合格率的數據」,這樣才能有效保護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的權利」。


丹麥:追溯系統完整,政府花力氣建立信任
而丹麥有機農產銷售平台Aarstiderne 執行長 Annette Hartvig LARSEN表示,信任最重要Annette Hartvig LARSEN分享丹麥食安現況,「丹麥法規嚴格,但卻也很簡單,連消費者也能夠清楚明白」,標章制度單純,讓消費者有信心」Annette Hartvig LARSEN說,「客戶喜歡、客戶信任,就這麼簡單。」

目前丹麥就只有兩大食品標章,Annette Hartvig LARSEN表示,HACCP微笑標章要求企業自主管理,「剛成立的小公司為了取得微笑標章,也會努力迅速自主達到品管標準」;而運作長達25年之久的有機認證標章也在民間取得高度信任,「標章單純,民眾百分百信任。」
「丹麥政府花了很長的時間建立信任,丹麥人民向來對政府有很高的信任度」,Annette Hartvig LARSEN表示,丹麥每個人都能透過社群媒體,監督政府、指出政府施政錯誤,而政府也沒辦法掌控人民發聲,「這樣的互動關係,讓政府不敢亂來,人民也能信任」。
「丹麥也越來越重視有機、高品質食物」,Annette Hartvig LARSEN表示,目前Aarstiderne農產銷售平台已經建立追蹤系統,「合作的農夫都要上網登錄;新農夫若要建立合作關係,我們會先進行測試、確認品質無沒問題。」
Annette Hartvig LARSEN表示,追蹤系統不僅保障消費者,農夫也能利用這套系統與消費者溝通,「這拉近了農夫跟消費者的關係,讓他們能對話。」


紐西蘭:品管的每一步,都能提出實證
「品質跟食品安全是我們最重視的」,紐西蘭重要乳製品業者Fonterra集團亞太非洲區域食安負責人Enang Fachjar再三強調,「獲得客戶信任的方式,不斷履行承諾,而品管就是我們的承諾」,Enang Fachjar進一步解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一步驟都能提出實證」。
Enang Fachjar更以乳品產業為例說明,牛奶本身是乾淨的,但為何牛奶會有污染?乳牛乳腺發炎、擠奶器不乾淨、耐熱微生物滋長,「這些都會造成乳品問題」,其中以生乳運送過程的風險最大,「我們必須避免危險因子在這些流程中發生,每個環節都要很乾淨」
「我們講求用電子RFID監控,避免人為疏失」,Enang Fachjar解釋,透過RFID,能夠清楚知道這批牛奶是從哪隻牛出來的,「牧場、牛隻、集乳日期、牌照號碼、司機名字都有記錄」,如果跑錯牧場,一掃RFID,搜集管辨識出RFID辨識碼是錯的,那就不能集乳。
此外,Enang Fachjar表示,在加工使用前,也會確實檢查用藥殘留數據、採樣生菌數,「一切交由電子儀器控管,確保我們每個步驟都能溯源、都有符合標準。」
Enang Fachjar也強調,「每個環節都不能鬆懈」,必須先了解全球標準、尋求最佳範例,而後訂定標準、推廣到企業,「在每次員工訓練、參與、溝通中清楚傳遞所要達到的品質目標,才能提升公司中每一個人對安全品質的行為意識。」


台灣食品業:強化「源頭管理」
面對目前國際食品業者紛紛將「建立消費者信任」作為努力方向,與會的義美、統一大廠也開始動起來,強調「源頭管理」。
統一企業經理李明謙解釋,目前統一企業已經建立「供應商管理評鑑機制」,每當有新的原料供應商,採購單位會進行實地評鑑,確保供應商作業流程符合統一企業需求、標準,「以輔導供應商達到標準做為出發點」,經過量產試做之後,才能成為合格供應商,每年更要接受評鑑,「品質異常就要退場」。
李銘謙更強調,未來協力廠商都必須提供原物料組成、成分拆解之生產履歷、產品檢驗報告、原物料危害分析表,「會全力輔導協力廠商導入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
針對源頭管理,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更指出,「食安問題是全球環境污染的延伸」,若無法管理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汙染、化學物質濫用,便無法確保食材安全。
高志明、李銘謙均認為,「檢驗不是拿來確保食品安全;而是要用來確認目前的管理製程有沒有問題」;高志明更直言,「如果要依靠檢驗才能決定什麼食物可以食用,這將是人類的悲哀」。
二人也指出,「要修改現行不合時宜的檢驗標準」,包括「零檢出」、「不得檢出」,以及農藥、動物用藥、抗生素等殘留標準,「都要與國際接軌」,才不會造成業者、消費者困擾。
高志明強調,政府應該以「輔導、教育、協助」取代「嚴懲、重罰」,多數微型、中小型食品業者都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根本不了解有害物質,「檢驗費用負擔不起,而重罰也只會造成他們倒閉,無法根治問題」,應該由政府統籌,確保上游原料供應品質無虞。


如何贏得消費者信任?未來重要課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表示,看到義美、統一兩大食品業者已經開始重視源頭管理,「這個方向是對的」,但下一步是,「要追到哪一層源頭」。
賴曉芬肯定統一集團建立源頭供應商管理機制,「但只是供應商還不夠」,除了回溯產業供應鏈的源頭之外,更應該討論如何管理土壤、水質等環境因子對食物的影響,「義美高總經理已經開始用宏觀的角度來看源頭管理,把環境概念納進來了」,食品業者要再把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擴大。
「未來食品業者的門可以再開大一點」,賴曉芬建議,業者能提供更多機會讓消費者觀摩,進而達到消費者教育功能,「面對面溝通是最有效的,而這樣溝通也比較能建立信任感」,賴曉芬強調。
「昨天是歐盟、日本官方對食安的看法,但今天是完全不同的觀點」,與會評論員顏宗海指出,「食安稽察透明化」成為各國食安困境,該如何落實「以消費者做為第一優先考量」?值得討論 。
立委吳焜裕也表示,「利用高科技保護消費者」已是趨勢,未來大企業應該要思考「如何贏得消費者信任」,目前看到大型食品業者都開始重視、落實食安,雖然各方有各自的想法,「但建立溝通管道很重要」,未來也期待台灣有更多消保團體加入討論。
針對食品業者提出的檢驗建議,吳焜裕也表示,「要根據風險評估制定殘留容許量標準」,要有科學依據,但標準應該隨著國情、國人飲食習慣進行調整。


圖片來源:CSRone
資料來源:上下游News&Marke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