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4 | 作者:聯合財經網/葉欣誠

打造低碳未來 是機會也是挑戰

《重點摘要》我國一年排碳總量達2.5億噸,全球排23名;台灣人均碳排放量10.62公噸,全球排20名,為全球平均的二倍多,比大陸、日本高;不要懷疑,台灣就是排碳大國。

地球升溫2度C何時到來?據科學家預測,21年後有33%機會,28年後有50%機率,33年後機率攀升到66%。
控制地球升溫已刻不容緩,原本不被看好的巴黎氣候協定,在今年9月獲得中國和美國兩大國支持,並通過歐洲議會支持,已跨越「55國批准認可及至少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兩大門檻,將在今天生效。巴黎氣候協定也成為台灣必須嚴肅面對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據國際氣候組織推估,如果世界各國不採取節能減碳行動,任由現狀發展,估計2100年時地球將升溫4.5度C;即便各國按自訂國家預期貢獻目標(INDC)執行減碳,2100年時地球仍將升溫3.5度C。換言之,就算全世界各國履行承諾,地球升溫仍會超過2度C。若要阻止地球升溫超過2度C,世界各國必須採取更積極的減量。

台灣提出INDC目標是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BAU)減量50%,亦即略低於2000年排放量,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再減20%;「溫管法」明定目標是為2005年排放量再減50%。若要地球升溫不超過2度C,台灣須更積極減量;然而,台灣有可能做到?「低碳未來」將是台灣的挑戰,也是機會。

台灣排碳量有九成來自能源燃料的燃燒,台灣火力發電包括燃煤、燃油及燃氣在內,合計占比高達近八成,核能發電為16%,但台灣四成大學生竟以為核電是台灣主要發電來源,僅不到三成大學生知道台灣排碳量高於日本和大陸,顯示台灣對減碳缺乏意識。
「低碳未來」的到來,代表人類過去150年生活方式如能源使用、建築、生產、生活消費等,都需要徹底改變,才能保有「地球均溫上升幅度不超過2度C的世界」,讓地球保有活力,人類得以持續活動。

台灣目前最大限制是,有超過99%工業或日常生活初級能源仰賴進口的化石能源,因此能源革命對台灣影響無比重要。
面對巴黎協定生效,代表台灣需要系統性改變,涵蓋政策、教育、產業和社會等層面。政策必須要能真實解決問題,截至目前,里約氣候峰會民間對話第一順位共識是,移除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這也符合社會正義,因為政府透過稅收補貼化石燃料,富人使用化石燃料遠比窮人多,結果前25%富人享有43%補貼,後25%窮人僅享受了7%的補貼。

其次,須制訂有前瞻性的教育目標,教育下一代不是要去創造工商更發達的世界,而是讓人類活在更永續的世界。產業要有革命性變革以因應未來競爭,產業發展要以低碳、長期零排放為目標,2100年產業排碳量需趨於零或更低,最後是支持低碳創新社會,低碳真正融入生活及社會中。
未來低碳議題更擴及到多元參與、責任投資、氣候變遷教育、風險揭露、碳訂價、智慧運輸、低碳供應鏈、氣候調適、綠建築、碳稅和碳交易等面向,都將是台灣無法迴避的課題。台灣必須與世界一同系統性的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圖片來源:David Stanley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