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 作者:聯合新聞網

營造業拚永續 轉動循環經濟

《重點摘要》台灣混凝土學會與台灣營建研究院舉辦的「從資源消耗到循環永續發展論壇」昨(9)日登場,產官學達成共識,在民生和國防需求下,水泥、混凝土等營建材料需自給自足,不可仰賴進口,同時加大力度投入綠色循環經濟,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從資源消耗到循環永續發展論壇」聚焦營造產業本土化、永續發展及綠色環保三大主軸。

結論認為,水泥、混凝土等營建材料需在地生產、自給自足,針對綠色環保推動,官方可從整體資源管理的面向著手,協助產業維持穩定供需、輔導產業策畫替代方案;產業界積極節能減排外,也應提出整體產業發展政策、著手政策影響環境評估;學界則可扮演永續循環發展技術提供者角色。

此次論壇由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李建中擔任主持人,經濟部次長楊偉甫、立法委員施義芳、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陳振川、水泥公會理事長李坤炎、營造公會秘書長廖宗盛及台灣營建研究院院長楊亦東共同參與討論。

楊亦東表示,國內營造業產值1.6兆元,相關從業人口90萬人,水泥、砂石等建材皆為民生及國防重要原料,不但是經濟發展重要基石,也具高度戰略價值,以水泥來說,易受潮且不易久存,運輸不易,除供應民生建設所需,攸關國安的港口、機場、道路更需控制在自己手上,自主生產有其必要性。

水泥公會指出,水泥為國家建設、民生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材,世界上除沒有石灰石資源的國家外,各國均追求水泥工業能達到自給自足,台灣也不例外。

針對近期部分環保團體要求礦業權展限時需重新環評,水泥公會表示,採礦權展延是單純的權利延續,本質上並非開發行為。

同時,礦業權的取得、展延、變更等權利內容,國家已有專法予以規範,人民必須先取得權利,才有就權利進行利用開發的問題,然後才有開發行為要不要進行環評的問題,外界有論者將環評制度過度延伸到非權利利用的開發行為本身,實屬無限上綱。

水泥公會強調,水泥產業從採礦、生產、運輸、銷售,皆由國內勞工一手包辦,提供關聯產業逾百萬人安定就業機會。

現行礦業法、水土保持法、環保稽查等相關法規俱已完善,目前重點應是由政府權責機關依法落實執行,而非貿然推動修法,影響水泥業存續。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