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 作者:經濟日報/陳碧雲

翻轉360° 社會企業挺進主流市場

《重點摘要》KPMG今年以「翻轉360°-成長、茁壯、影響力」為主題舉辦社會企業高峰論壇,強調社會企業邁入規模化成長的過程須隨時檢視自身經營與市場的各種挑戰,才得以發揮社會影響力。KPMG會計師鼓勵社企應主動編製「公益報告書」,揭露其社會使命與實踐的過程,有助於股東、員工、投資人及消費者了解自身的企業價值。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連續三年舉辦社會企業高峰論壇,邀集國內外產官學及社會企業創業家齊聚一堂,今年以「翻轉360°-成長、茁壯、影響力」為主題,強調社會企業邁入規模化成長的過程須隨時檢視自身經營與市場的各種挑戰,才得以發揮社會影響力。

KPMG安侯建業主席于紀隆表示,臺灣社會企業蓬勃的發展,已不再是傳統小而美的刻版印象,去年已有多家社會企業營業額超過3,000萬元以上,甚至有3家營業額已超過1億元,他們用實力證明,社會企業已可通過市場嚴苛的考驗,並且準備好進入資本市場的規模,朝主流企業前進。

前總統府國策顧問暨社企循環基金委託人宋文琪表示,社企循環基金成立的宗旨在協助新創社會企業未達一定規模時的資金需求,並提供經營管理或行銷上等協助,期待社企獲利後能回饋給社企循環基金的正向循環,期許社企大膽向外探索各領域合作,共同把有意義的事作大,形成更大的影響力。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林美雪副處長則表示,過去經濟部在結合各部會及民間夥伴的資源與網絡下,各項推動社企的成果豐碩,其中最大亮點在於促成企業CSR與社企逾新臺幣億7,000萬元投融資金額、社企產品採購訂單近新臺幣3,700萬元,逐漸看到企業界主動支持社企的發展動能。在資本主義,追求股東利益極大化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提到,社企的成長茁壯給了一條新路徑,目前政府正推動公司法修正,是否可能在營利的唯一目的外,納入新的公司使命,未來修法的路上,有待社會各界挹注意見。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林瑛珪也表示,社企要永續,就需要獲利,三年前成立創櫃板,亦歡迎創新創業的社企加入資本市場籌資,目前已有5家社企登錄創櫃板,今年度將持續幫助社企在資金、商品媒合、經驗交流,走向永續。

 

建立內控制度 迎接市場挑戰

KPMG安侯建業社會企業服務團隊協同主持會計師王怡文認為,社會企業首先必須說清楚商業模式,如進一步合作,可以法律文件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減少期望的落差。在業務拓展的過程,惟提醒應將稅務問題納入考量,以免發生無預期的稅務風險。另外,如有外部投資人加入者,清楚的財務制度極為重要,以避免投資人產生爭議。虹映科技董事長陳風河提到,第三波數位革命來勢洶洶,用開放的心、準備好及願意接觸與連結的心態,才能帶領社企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超越法遵 編製公益報告書

KPMG安侯建業執業會計師何嘉容表示,建議社會企業與法規主管機關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在現行法規下尋求解決的辦法,以免不小心落入違法的情境。何嘉容鼓勵會企業應主動編製「公益報告書」,揭露其社會使命與實踐的過程,有助於股東、員工、投資人及消費者了解自身的企業價值。社企創辦人林崇偉表示,社會發展是動態且不斷地改變,面對的新的問題,創業家唯有思考用更好的解決方式來讓社會正向的改變,相信這就是社會企業超越法遵的體現。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馮燕認為,國內法制應明確、友善且有彈性;建立法制的責任,在於幫助社企建立形象,讓社會大眾願意相信與認同,最終透過「他律達成自律」,社企的公益影響力就會增加,惟集結所有社會企業的力量,改變就會成真。

如同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周宗穎所說,社會企業所解決的是真正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不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需要有全新的觀點與瞭解去看待社會企業,我們的社會才會更進步、更包容。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表示,台灣社會企業進入規模化及高成長性的發展,應深入思考如何提升經營管理效能、落實產業特殊性的法規遵循與公司治理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具體衝擊與效應等則更顯重要與關鍵。

 

投資成功關鍵 獲利模式與人才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總經理陳一強提到,社會企業在規模化的過程,所面臨的挑戰是籌資與人才,社會企業負有不同於一般營利企業的使命,在籌資過程,必須思考如何讓外部投資人認同社會企業的核心價值

光遠心總經理宋美玲也表示,社會企業除了要慎選具有共同理念且支持社會使命的投資人,也要有自覺,首須自立/利(站立與獲利),再求他利,回饋投資人,並且不忘初心,才可以永續經營。友聚生機(2021社會企業)董事長曾珊慧表示,社會企業需要創造利潤但不追逐利潤,獲利只是一種手段,重點是獲利的分配與運用。而在規模化過程,是否準備好開放外部投資了嗎?想要什麼樣的投資人?財務結構、財務報告是否能夠呈現價值?都是必須要自問的題目。

KPMG安侯建業執業會計師吳惠蘭表示,社會企業能夠順利取得資金獲投資人青睞,通常有三個共通點,第一,能展現創業決心、明確的社會目的及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方法;第二,具可獲利營運模式及核心競爭力;第三,有好的人才,並且善用社會資源;相關資金、人才,社會認知、政策與法規環境、專家網絡等也都必須跟上,才能水到渠成。此外,凱基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寶生表示,現行社企循環基金、銀行及創投等均提供籌資申請,獲利模式仍是重要審核條件,除須檢討對社企的信用審查標準,社企本身也須持續創新整合,將資源發揮極致,創造社會利潤,讓資金面能正向提供援助。

 

建全管理制度 營造永續經營

KPMG安侯建業執業會計師羅瑞蘭表示,除了外部籌資挑戰,如何建立內部管理制度是一大關鍵,重要是必須要有好的人才投入,且規劃一套員工獎勵與留才制度也極為關鍵

慕渴(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表示,隨著社企擴大到大眾市場,面臨到的問題全然不同,無論是資金、人才或管理制度所帶來的全新改變,都必須重新思索,建議社會企業要有健全的財務制度。

奧美集團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則建議,社會企業更應充實行銷知識,學會用故事說出自己的品牌理念與價值,打造品牌故事力,不因實行公益而忽略行銷。

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不同在於,社企要永續,需要創造獲利來繼續投入,因此,國際扶輪3480地區地區總監廖文達認為,社會企業家在經營管理上必須懂人並看懂財務報表,朝營利前進,與非營利事業區隔,共同為幫助社會、改善社會來努力。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GraphicStock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