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 | 作者:環境資訊中心/姜唯、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全球再生能源價格創新低 德國無懼廢核與除煤

《重點摘要》根據最新的報告指出,201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較前一年增加了8%。另外,2016年再生能源的投資總額下降的主因是成本降低,所需投資減少。在「台德環境對話論壇」上,德國環境委員會主席表示,氣候保護不是負擔,而是經濟機會。德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及改善能源效率,創造出超過50萬個工作機會,比核電、煤電提供的職缺還多。她認為政府應有更大膽的監督排放機制與氣候策略,誘導各部門降低排放量。

 

2016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發電容量創新高,但投資金額比前一年低了23%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聯合國環境計畫署合作中心和彭博新能源財經合作發表的「全球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年度報告,2016年風力、太陽能、生質和垃圾焚化發電、地熱、小型水力和海洋發電共增加138.5GW發電量,等於全世界前16大發電廠的發電總和,比前一年(2015年)多8%

2016年的投資總額下降至2416億美元,主要原因是成本降低,所需投資減少。不過投資額仍約是化石燃料的兩倍。

報告指出,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每百萬瓦資本支出比前年降低超過10%。新增再生能源發電容量約佔2016年總新增發電容量的55%,比例創新高。根據報告,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不含大型水力發電,從10.3%增加到11.3%,減少1.7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國際能源局(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資料顯示,溫室氣體排放量20142016連續三年持平,同時全球經濟成長3.1%,其中一個原因是再生能源發展。

風力和太陽能電廠資產購置金額也創下新高,來到727億美元。新增太陽能發電容量比去年高,新增風力發電容量則降低。投注於太陽能的新資金總額達1137億美元,比2015年的新高減少34%,但2016年的太陽能新發電容量仍達到歷史新高75GW

風力去年吸引1125億美元投資,比前一年減少9%,新發電容量降至54GW,比前一年減少63GW

 

中、日和其他新興市場發展趨緩

雖然成本降低是投資金額減少的主因,報告指出中國、日本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再生能源發展由於各種原因而趨緩。

中國打破連續11年的再生能源投資金額成長,2016年投資額下降32%783億美元。美國再生能源業者由於賦稅抵減制度延長五年,開發步調趨緩,投資金額下降10%464億美元。

墨西哥、致力、烏拉圭、南非和摩洛哥都減少60%以上,原因是電力需求成長趨緩,以及標售和融資延後。日本減少56%144億美元。約旦是少數逆勢成長的市場,投資金額增加148%,來到12億美元。

BNEF諮詢委員會主委黎柏瑞(Michael Liebreich)說:「過去再生能源在電網上的競爭力一直是個問題。但這幾年成本大幅下降,不再需要補貼風力和太陽能的國家數量顯著成長,甚至可多達兩倍,開發中國家也不例外。現在有關當局不但不需要補貼再生能源,可能還要改補貼天然氣,以維持供電穩定。」

 

 

發電+節能+循環經濟+公民參與 德國無懼廢核與除煤

2016年底,台、德雙方簽署了《台德能源轉型領域合作共同意向宣言》,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夕(421日),環保署主辦了第一屆「台德環境對話論壇」,邀請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議員、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施碧娜(Sabrina Schmidt-Koschella)及五位德國專業人士,就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循環經濟、公眾參與等三議題進行交流。

活動起始,霍恩便開門見山地說:「氣候保護不是負擔,而是經濟機會!」德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及改善能源效率,從中創造出超過50萬個工作機會,比核電、煤電提供的職缺還多。她不認為廢核與解決氣候變遷是相衝突的,相反的,政府應有更大膽的監督排放機制與氣候策略,誘導各部門降低排放量。

 

柏林2050碳中和目標,建築負起近半責任

首先進行的能源議題場次,新加坡柏克萊研究教育聯盟執行長Eicke R. Weber強調,再生能源、儲能、電動車正處於爆炸性的創新變革階段,將在短時間內改寫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為因應能源革命並兼顧電力穩定供應,直到2050年前,德國將付出5兆歐元的能源轉型成本。

但他話鋒一轉地說,「其實這對德國來說是符合經濟法則的,因為如果什麼都不做,反而要付出40兆歐元的代價!」目前,德國的電價漲勢漸趨穩定,由於多元的電力來源和供需預測管理技術,使其電網穩定性甚至超越法國,再生能源也為許多城鎮帶來經濟活水。

接著由柏林能源機構(Berlin Energy Agency)執行長Michael Geißler分享該地做法,身為德國首都的柏林,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目標,預計屆時全城排碳量要降至440萬噸水準,足足比1990年(2930萬噸)少了85%。

要挑戰上述目標,建築部門得負起47%的減碳額度。對此,柏林目標每年翻修2%舊建築,並致力開發再生能源,至今全市共搭建了超過7000個小型發電廠,遍及一般住宅、醫院、甚至消防隊的地下室,從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到社區內的微汽電共生(micro-CHP)系統都有,提供城市的用電、暖氣。市政府更與許多民間單位簽約,吸引更多投資在能源效率措施上。

德國聯邦國會議員明度普(Klaus Mindrup)補充,2012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達72.9GW,其中35%屬於私人擁有、農民占有11%、企業占了14%,四大傳統電業公司只擁有其中的5%,「能源掌握在大眾手上!」在德國,人民可透過合作社、出租屋頂等方式加入綠能產業,政府則以躉購、綠電優先併網、嚴格的再生能源規範、聯邦與銀行支持貸款等,建立安全且穩定的綠能投資環境,吸引更多人加入能源轉型的行列。

 

不只是資源回收,循環經濟也創造減碳效益

為了替未來子孫保存更多珍貴資源,德國也積極減少材料與能源的消耗量,藉此降低廢棄物與排碳量。社區服務企業協會(Verband Kommunaler Unternehmen e.V.)副處長Fabian Schmitz-Grethlein解釋:「循環經濟不只是做資源回收,更要觀察能源與資源的流動,有沒有回到產業循環中。」目前德國聯邦政府提出兩階段的計畫,打算到了2020年時,資源使用效率要比1994年提升一倍!

霍恩議員19952005年擔任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環境與農業部長時,成立了一個研究與規範資源效率的機構,針對不同產業訂出不同推動計畫,如鋼鐵業須每年減少使用125噸鋼材。同時推動「生態獲利」(Eco-Profit)計畫,邦政府與企業合作,讓經濟獲利的同時,也符合生態保護。吸引超過1900家中小企業參與,每年省下350萬噸水、70萬度電、47萬噸廢棄物、及27萬噸的二氧化碳,最重要的是,企業也從中節約7800萬歐元的成本。

綜合討論時間,許多人都很關切台灣此刻遭遇的能源轉型困境,以及如何提升公民參與風氣。Fabian Schmitz-Grethlein分享,德國由市民監督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持有公共事業大股份,可要求其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建構妥善的綠能市場或交通環境;除了監督,市民也可直接跟公共事業合作,如投資電網與能源設備、購買公營事業股份,三者(市民、政府、公共事業)之間形成正向循環。

近來,德國政府計畫2020年成立500個區域型能源網絡,鼓勵更多地方組織加入。獨立研究機構專家Ann-Li Rodenwaldt提醒,「公眾參與沒有所謂的最佳方法,最重要必須把握三原則:公平透明、從一開始就參與、易懂且可輕易取得的資訊!」有了這些基礎,才能讓民眾與政府及產業界進行更高層次的辯論。

比起德國從1990年便投入能源轉型,台灣現在投入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誠如霍恩議員所說:「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沒時間等技術更成熟、或價格更低廉。」假使政府的政策目標一直搖擺不定,反而會傷害人民與企業的投資信心,「等待是沒有好理由的!」她語重心長地說。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GraphicStock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