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 作者:PwC 資誠 / CSRone

水的風險,企業的危機或轉機?

《重點摘要》2015年3月的台灣,在歷經多月未有降雨的情況後,日月潭的水位一度降到16年新低,罕見的讓「九蛙疊像」中最底部的蛙王露面與世人相見。這場67年來最少降雨的旱災,同時讓南北台面臨幾乎停水的窘境。而工業用水大戶則因為進入第二階段限水,強制減少5%供水。原本台灣較不被人注意的「水資源風險」也因此受到關注。

 

儘管台灣年均降雨量雖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每人每年可分配降雨量卻僅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5卻為殘酷事實。

 

跟上世界的腳步-找出產品水足跡

從台灣企業的CSR報告中可發現,多數台灣企業對於自身用水資訊的掌握,仍停留在公司或廠房之自來水表度數,也因此,企業往往除了更換省水水龍頭或在廠房中佈滿節水標語外,也少有其他積極作為。企業應思考如何發展才能真正對症下藥,第一步建議就是跳脫水表資訊,發展完整掌握自身用水與耗水熱點的水足跡資訊,並將上下游廠商一起納入整體規劃架構,才能讓水資源解決方案發揮最大效益。

水足跡的概念最早由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的Arjen Y. Hoekstra教授於2002年所倡議。完整的水足跡評估包含對於產品的藍水(blue water)、綠水(green water)與灰水(grey water)的足跡評估。

  • 藍水足跡:指產品生產中所耗用的儲存於地面與地下(Ground and surface water)的水量
  • 綠水足跡: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所耗用儲存於土壤與植被(soil and vegetation)的雨水量
  • 灰水足跡:污染廢水稀釋至自然水體相當之水質等級所需之水量

 

整合產品上下游 同舟共濟水夥伴

產品的耗水往往是在不同產製階段累積而成,從單一企業層面來管理無法發揮水資源管理的最大效益。於是需要整合式的水資源管理架構(Collaboration Framework),其核心精神在於整合上下游與利害關係人,並結合各方力量組成團隊一起發想策略、擬定架構與制訂方法。

而整合性架構是否能夠成功,則有4個重要關鍵:

 

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才能找出真正的水資源消耗熱點與提供解決方案,例如,印度的棉農因為資金問題不願使用新的節水灌溉系統,則可藉由整合品牌公司、紡織工廠、金融機構及國際開發組織等上下游及利害關係人提供棉農節水灌溉的解決方案。

在成功的整合架構下,水資源管理可以藉由鳥瞰的視野發現價值鏈的水資源問題,再藉由整合上下游價值鏈與利害關係人,將可發揮比單一企業更大的效益。

 

資料來源:PwC 資誠企業永續發展新訊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