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 作者:CSRone

年度人權制度調查 金融業全體陷困境

《重點摘要》國際上的金融業者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權制度,即使是相對較好的銀行也可能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一直以來,金融業企業永續的焦點,在於是否能間接促進環境永續,例如依照赤道原則去評估融資項目的環境風險,藉此讓有利環境的產業好好發展。但相較於製造業,金融業的社會面績效還不是矚目的焦點,不過在國際上已有非營利組織在關注此事,並加以調查,也發行了結果報告。

整體表現不佳

根據一份針對金融業社會面績效的報告,大部分的國際知名金融業者在這方面的表現不盡理想,整體而言是有待加強的。

在研究報告的評估中,以「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 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作為基準,有政策、人權實質審查、揭露報告與補救措施等四大範疇,藉此來衡量各大金融業者,滿分為12分,但是最高分的一家業者只有拿到8分,而且所有調查的業者裡,有二十四家的得分只有零至3分,將全部四十五家的總平均拉到3.4分。這個數字反映了一個現象,就是國際上許多金融業者沒有認真去考慮人權議題。

在這四十五家業者裡,有三十家也名列2014的前度調查當中,在當年平均總分為2.9,今年則是3.6,進步得相當少。

有待加強之處

若從具體的缺失來看,在調查所涵蓋的業者中,沒有一家為弱勢的利害關係人提供足夠的人權諮商;另一項是人權問題的揭露也不夠充分,也不能評估銀行處理得如何;此外,沒有一家業者能在申訴機制方面達到應有的水準。

少數表現較稱職者

調查的四十五家業者中,唯一總分拿到8分且是最高分的是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第二高的是花旗銀行(Citi Bank),得7.5分,這兩家銀行的成績都比上一次調查高。但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是這兩家做高分的企業,在第四大項「補救措施」中也都只拿0.5分。

根據報告中說明「補救措施」的章節,有提供人權申訴機制的業者只有一家總分為3.5的巴西銀行,第一與第二名的銀行反而沒有,至於明確的補救程序,則是沒有一家業者能做到。

究報下載網址

 
圖片來源:Steven Lilley
資料來源:Social Funds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