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 作者:東海大學產學與育成中心 企業永續服務組 陳耀德 博士/臺北科技大學 胡憲倫特聘教授 研究團隊

【科學基礎目標(SBT)】SBT系列報導IV - SDA方法學理論與實務

SBT系列報導前言

SBT的研擬最終須通過SBTi的專家審核才能予以宣告為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SBT操作手冊中,提供了此套流程協助企業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此文章主要說明SDA理論基礎及SDA之範疇一、二的減碳目標計算過程。

SBT的研擬最終須通過SBTi的專家審核才能予以宣告為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詳見系列報導I)。對於通過審核減碳目標的企業,SBTi會授權相關商標以供企業宣告使用。由於企業擬訂科學基礎目標必須要符合SBTi規範的條件(詳見系列報導I)以及選擇建議的方法學,因此對於許多企業如何著手並從數種方法學中選定最佳方法,仍是一大阻礙。緣此,SBTi提供一套篩選流程供企業參考。企業可以依據此一流程進而選擇最適當組織的方法制訂目標,以利通過SBTi的專家審查。

SBT操作手冊中,提供了此套流程協助企業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下圖)。其中3% solution是屬於企業位在美國為主的方法,臺灣企業並不適合使用。而SDA較適合營運均一性的企業(產品或服務性質單一),異質性的企業(服務或產品較為多元且複雜的企業)則較不適合。因此,若在服務或產品上非均一的臺灣企業,基本上是雖不適用SDA與3% solution,但仍可透過自身的成長預測來作為選定其他方法的基礎。假使企業的成長預測高於全球經濟成長預測(3% - 3.7%),則可使用GEVA、CSI以及CSO方法,這幾項方法較適合成長快速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的產業。而已經趨於穩定的區域或需求衰退的產業則可使用C-FACT或Absolute contraction兩種方法。這些眾多方法中,CSI、CSO以及C-FACT和Absolute contraction可應用於區域差異性的減碳策略擬定,GEVA以及SDA則較無法凸顯出區域的差異性

SDA理論基礎:

1. SDA與IPCC的RCP 2.6之差異性:

SDA的方法與IPCC方法之對照如下圖所示。由於RCP 2.6之模擬部門類別並無更細節的項目,因此SDA另外參考了IEA ETP 2DS之模擬,分配各部門之碳排放額度。根據SDA操作手冊,SDA對於發電、鋼鐵、化工、製鋁、水泥、紙漿與造紙、路/鐵/空運、商辦大樓服務業非常適用;至於農業部門與其他能源部門(主要是煤礦開採、原油開採以及供熱等產業)則較不適用。

2. SDA中各產業部門至2050的排放比例:

透過部門分配與IEA ETP 2DS的預估,SDA預測如果要滿足不致升溫超過2℃之目標,各部門自2011年至2050年總累計之碳排放須保持在一定的總量之下,而各部門應總累計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表所示。因此在這總量下,各部門須擬定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共同將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控制在此一水準下,才能保持全球不致升溫超過2℃之目標。


SDA之範疇一減碳目標計算過程:

1. 確認是否為均一性企業:

所謂均一性泛指產品較為單一之產業,包括發電、鋼鐵、化工、製鋁、水泥、紙漿與造紙、路/鐵/空運、商辦大樓服務業。這些產業的特點在於其產品或服務單純,同時也是屬於能源密集性產業,且容易找到一個特定活動數據來代表組織營運的績效。但這不代表其他產業就完全不適用SDA,而是在各種的方法學上的選擇,SDA可優先作為均一性產業採用的方法。而採用SDA進行SBT之擬定流程則可參考右圖。

2. 選定部門分配與活動指標:

SDA方法主要依據部門的碳額度進行分配。為了促使主要產業部門能夠一致性,因此需要選定共通的商業活動,做為評估企業碳排放強度的指標計算依據(下表),這也就是為什麼SDA更適合均一性產業使用的主要原因。因為過於複雜的企業而言,很難選擇具足夠代表性的活動指標;但SDA依然提供了使用附加價值(value added)作為代表數據。


3. 計算初期績效d值:

企業的特定碳排放強度趨勢必須從部門特定碳排放強度趨勢中推估而得,而企業的路徑需仰賴於本身之初期績效(initial performance, d)以及自身未來預估的市場占比。初期績效d被定義為企業於基準年的碳排放強度與部門於2050年碳排放強度的差值。更簡單一點的解釋為,企業為了達成科學基礎的目標,目前每單位活動碳排放強度與2050應達成的碳排放強度之差距。因此d值可透過公式一計算。而SI2050之排放強度之預測值,SDA方法學採用IEA的ETP 2DS情境模擬獲得相關資料;此數值會定期更新,因此企業也需要與時俱進。

4. 計算市場占比指標my:

計算企業的市場占比指標(market share parameter in %, my)。企業預期未來的商業活動需從部門的預期活動推估,為了達成減碳目標,部門的預期活動可依據IEA的2DS情境模式進行推估或具高可信度與公信力之研究分析報告作為數據參考。如果自身企業的成長幅度大於該產業於全球成長的幅度,則my將大於1;若企業成長幅度小於該產業於全球市場的成長的幅度,其值會小於1。當my越大,其負責的減碳責任將大於成長幅度較小的企業。因此,從公式二所示之my計算方式即可看出。

5. 計算碳脫鉤指數Py:

SDA方法假設所有企業的碳排放強度需於2050年時能夠收斂(也就是達成理論基礎第一點的要求),而收斂代表部門的碳脫鉤指數將於基線年的1至2050年降為0。當企業目標年與基準年相同時,Py值為1;而該產業的排放強度若逐年遞減,則碳脫鉤指數將越小,直到收斂至0為止。因此碳脫鉤指數將由公式三基計算得之。

6. 計算企業於y年的碳排放強度目標CIy:

將公式一至三所得之結果,套用至公式四中,即可求得企業於y年的碳排放強度目標值CIy(噸CO2/商業活動)。

7. 確認碳排放強度目標與總碳排及碳排放額度之一致性:

到步驟6為止,企業僅計算出理論碳排放強度之目標,並未檢視其目標是否符合科學基礎。因此可透過公式五與公式六,重新審視其目標是否滿足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不升溫超過2℃之目標。

SDA範疇二減碳目標的算法:

範疇二的SBT減碳目標算法必須先求出能源部門的減碳路徑,並計算出能源部門至目標年的部門碳排放強度(公式八的SIs2y),其後將求出之SIs2y代入公式二至五中的部門強度取代。而部門活動數據則由購買外部電力作為活動數據予以取代,並可計算出企業所屬部門的範疇二排放量。如果無法獲得產業總用電量與活動量,將可以直接假設SIs2y之值為能源部門於目標年之碳排放強度作為參考值。


結論

本文主要介紹SDA方法學的計算邏輯與步驟。採用SDA擬定SBT並不是單純的訂定減碳目標,SDA必須要經由許多文獻蒐集,以及企業所屬產業之趨勢報告或預測,才能進行研擬。因此基礎資料的完整性,成為SDA方法學使用上的最大關鍵。而不同產業的營運屬性差異極大,目前並沒有單一方法可以適用至所有企業。未來企業在開始擬定SBT前應先評估自身的情況,再選擇最適當的方法。下一篇,我們將介紹SDA之外的其他方法學,供異質性企業參考使用。

建議

臺灣企業假使屬於SDA所包含之產業類別,非常建議採用SDA作為SBT的研擬方法來制訂目標。除學習SDA的運算邏輯外,尚須確保自身企業擁有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除了透過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或碳足跡計算以外,對於組織未來用電與能源使用之掌握需更清楚;同時也必須了解目前國際產業的發展趨勢,並致力於全球最終碳排放強度達成收斂之目的。

 

《延伸閱讀》

【科學基礎目標(SBT)】系列報導I - 簡介與常見問題

【科學基礎目標(SBT)】系列報導II - 製造業因應科學基礎減碳目標之作為

【科學基礎目標(SBT)】系列報導III-非製造業因應科學基礎減碳目標之作為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