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5 | 作者:EToday東森新聞雲/林育綾;聯合報/洪欣慈

不想30年後海產店只剩水母可點? 吃魚之前請三思 

《重點摘要》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餐桌上的某些澎湃海產,已經因過度捕撈瀕危,造成海洋生態失衡。國立臺灣博物館在22日推出「永續年夜飯」活動,廖運志博士建議以「友善海洋」的角度慎選魚種當食材,若再不重視,約30年後可能面臨無魚可吃的狀況,「到時候大家只能吃水母!」

 

台灣海鮮指南

海鮮挑選原則

1. 常見種 > 稀有種

2. 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3. 迴游種 > 定棲種

4. 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5. 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6. 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

7. 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

8. 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9. 購買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等(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10.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

11.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綠燈

(建議食用)

文蛤(蛤蠣)、牡蠣、九孔、鮑魚、扇貝(干貝)、魷魚、鎖管、軟絲、龍蝦、竹莢魚、秋刀魚、虱目魚、白帶魚

黃燈

(思考是否有必要食用)

海蝦(草蝦、沙蝦、斑節蝦、白蝦等)、紅蟳、海膽、養殖石斑、鱸魚、海鱺、黃魚、鮭魚(挪威鮭魚)、鱈魚(扁鱈)、白鯧、鮪魚、旗魚、土魠

紅燈

(避免食用)

蝦蛄、烏賊(花枝)、野生石斑、野生烏魚、圓鱈、黑鮪、鰻魚(日本鰻、白鰻)、珊瑚礁魚類

製表:CSRone/資料來源:台灣海鮮指南

 

「臉書打卡曬年夜飯」的日子又快到了!農曆春節是台灣的大事,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餐桌上的某些澎湃海產,已經因為過度捕撈瀕危,重重傷害了海洋資源,造成生態失衡。所以,挑選時除了考慮食材新鮮度、價格,還可以從「友善海洋生態」思考。專家建議,過年食材時可多運用屬食物鏈中、底層生物的海鮮,例如蛤蠣、扇貝、櫻花蝦等,魚種則可掌握「銀白色、數量多、體型小」等原則。

國立台灣博物館22日舉辦「永續年夜飯」系列活動,邀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博士廖運志分享「魚市場博物學」。廖運志說,漁業是最浪費的產業,過多撈捕讓野生海洋生物的物種、數量都愈來愈少,例如常見的「底拖網」捕撈,一次補上來大量漁獲,但很多是人類不吃的魚種,就算重新放回海洋,這些已被網撈的漁獲也再難存活,對海底的干擾極大。有些魚類受到壓力,出現「提前性成熟」的狀況,過去可能長到25公分才產卵,如今16公分就產卵,但產量卻不如從前多,存活率也降低。

廖運志博士說,有科學家合理推測在「2048年後無魚可吃」,他認為這種狀況可能會提前到來。到時候去壽司店不再有美味的鮮魚,可能只剩下彈塗魚、水母可以吃,還說搞不好速食業者會推出「水母漢堡」。

 

 

他建議,民眾挑選魚種時,盡量吃數量較多、較小型、成長速度較快的魚種,顏色則建議選「銀白色」,例如中小型洄游性魚類,如白帶魚、竹筴魚、秋刀魚等,因洄游性生物捕撈方式不是靠底拖網,數量較多、繁殖速度也較快,比顏色深的底棲性魚類好,如野生石斑、石狗公等。

 

 

 

另外,鎖管、軟絲等因捕法友善,也是挑選過年食材時的好選擇。廖運志說,軟絲棲息環境靠近岩礁,只能用釣的,對環境影響較小;但花枝則不建議,因花枝生活在海洋砂質底層,被拖網一撈「一網打盡」,近年數量已銳減。至於過年常吃的黃魚、白鯧,都是買之前要「想清楚」的魚種。白鯧因撈捕方式容易破壞棲地,黃魚則因是以小魚、魚粉等飼料養殖,兩者都是選擇「黃燈」,購買前可多思考。

 

 

廖運志也提醒,市面上或網購很多魚產標示不清、來源不明,還有用藥問題。建議大家在買海產時可以參考「海鮮指南」來選擇友善海洋的漁獲,而且不要只是注重便宜,這不僅傷害到海洋資源,也可能傷害自己的健康。他舉例,以鮭魚來說,建議「食用前要想清楚」,若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最好,但若非得要吃,通常來自智利的養殖鮭魚管理上問題較多,餌料也有污染海洋的疑慮;相較之下來自挪威的管理較好,雖然不是100%,但相對較安全。

臺博館與海科館在21日發起將臉書串連活動,邀請大眾響應「永續年夜飯宣言」,分享博物館臉書上公布的「永續年夜飯宣言活動辦法」就可以參加抽獎。更鼓勵民眾,在過年期間利用臉書上傳的方式(照片或影片皆可),與大眾分享自家的「永續年夜飯」。

 

 

CSRone小補充》

看更多CSRone平台中,與「漁獲」相關新聞:

 

還想知道更多有關台灣海鮮指南的資訊嗎?

    

歡迎點選連結至詳閱。

 

圖片來源博物館ajariJason Prattfrogr014

資料來源:指南EToday東森新聞雲聯合新聞網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